Kantar:消費者偏好線上廣告,電視廣告仍舉足輕重 Kantar Millward Brown AdReaction (2018-01-31)全球品牌行銷AdReaction調查出爐,報告指出,數位行銷為現今趨勢但並非品牌行銷成功之鑰,Kantar Millward Brown建議,善用衡量工具測試品牌廣告於各式媒體管道上的表現成果,才能讓品牌行銷事半功倍! (2018-01-31)媒體分眾化(media fragmentation)現象持續增加,多數台灣消費者認為,不同形式和來自不同媒體接觸管道的同品牌廣告,大多能相互呼應且相輔相成。但消費者也表示,如今各式廣告的複雜度也令人感到混亂。 點圖放大,看詳細報告。(圖:Kantar Millward Brown提供) 品牌行銷管道正不斷擴增,同時促成更多不同類型的廣告產生。線上購物愛好者和數位消費族群特別對於這些數位廣告感到不堪其擾。但消費者對於品牌透過多媒體廣告及行銷活動,來加深品牌印象的方式卻仍抱持正面態度。 數位廣告必須注意品牌廣告是希望讓什麼消費族群、在什麼場合以及什麼時機點接觸到廣告。善用不同數位媒體管道的行銷優勢,客製化品牌線上廣告,才能聰明闡述品牌故事。 線上品牌廣告的播放時間能夠跟電視廣告一樣長,但不同的是,消費者能自行選擇略過線上廣告。品牌必須抓準時機,在消費者選擇跳過廣告前挑起消費者的興趣和引起共鳴,才能有機會道出品牌故事。線上品牌影片也需要對於不同數位消費者量身打造品牌廣告,且避免傳達過多不相干的訊息而混淆視聽。 不同類型的線上廣告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力也大不相同。較長的廣告影片比較適合用於產品介紹與展示,或是述說具有渲染力的品牌故事。線上直播則更適用在與消費者即時的互動,並加深消費者對品牌活動的參與度。此外,品牌若能與線上名人或網紅合作,也能協助行銷推廣,炒熱品牌話題。 品牌對於整合行銷的策略規劃,和消費者的實際感受有很大的差距。聰明採納具一致性或相同的品牌口號/風格/創意,能夠提高品牌在不同媒體管道之間的整合性。 近9成的品牌行銷人員認為其品牌策略已高度整合在各式線上/線下媒體接觸管道上,但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只有近一半的消費者能感受到品牌在各類型廣告上的整合性。除了運用一致的品牌口號和風格,能夠幫助消費者有效連結品牌在不同媒體廣告上的共通性,加深消費者的品牌印象,選用熟悉的代言人或明星也同樣能提升品牌整合度。 台灣消費者相對於其他國家,對於線上廣告抱持較開放樂觀的態度,但傳統媒體像是電視廣告對於品牌行銷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台灣的消費者對於數位廣告的態度較正面,高於全球水平,但對於普遍消費者而言,相對於評價正面的廣告,大部分人對於負面的線上品牌廣告經驗較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次調查也顯示,不斷播放重複與品牌無任何相關性的廣告,也是讓消費者對數位廣告產生反感的主因。然而,傳統媒體管道像是電視廣告,對消費者仍有相當高的接受度,也較能接觸到更廣的消費族群。
http://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utm_source=newslett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80201&ID=46048&sort=

goo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6-06-30)你的品牌有收集Email名單嗎?想知道該如何善用Email名單來發揮Facebook的廣告效益嗎? Facebook的「自訂廣告受眾」功能,讓品牌能針對Email名單上「不同類型的顧客」播送最適切的廣告。 現在就立刻來瞭解如何自訂廣告受眾,對目標消費者投放最有效的廣告內容吧。 #1 對所有Email訂閱戶投放廣告 在建立廣告受眾時,廣告主可以選擇是否要區分目標受眾。在發送廣告初期,最安全的作法是將所有的Email訂閱戶都設為廣告受眾,讓所有的名單用戶都能在Facebook收到一樣的訊息。 這種廣告方式的關鍵在於各個平台上的廣告訊息必須一致化,包括Email、Facebook、官方網站等等,都傳達一樣的訊息。 如果本次廣告目的是對各種受眾發出相同的訊息,比方說向大眾推廣重點活動或全店促銷優惠,品牌可以直接將整個Email名單匯入Facebook,並對所有的目標受眾投放廣告。另外,廣告外觀與訊息必須與Email內容相似。 亞馬遜網站就利用這個技巧,通知顧客每日的折扣資訊。 亞馬遜的Facebook廣告「本日優惠」與其Email廣告相似 顧客與廣告互動的過程中,也與親友分享了廣告訊息,因此加速了傳播效果。 既然廣告受眾是已經對品牌有一定熟悉度的消費者,品牌更應該從互動的層面分析廣告效果(得到幾個讚、被分享次數、留言累積量等等)。從受眾與廣告互動的程度可以看出哪些廣告內容比較能與消費者產生共鳴,而哪些訊息較受顧客歡迎,並且達成較多的觸及率。 #2 依是否開啟廣告郵件區分廣告受眾 接下來的行銷技巧需要品牌將Email名單,依照各種特性區分成不同受眾群。 首先,將Email訂閱戶依照是否開啟廣告郵件分成兩類,再將確認開啟廣告郵件的用戶群分成有採取行動的名單及無採取行動的名單。 目標受眾:確認開啟廣告郵件的Email名單 對於讀過Email廣告,卻沒有採取行動的受眾名單,品牌可以製作一則外觀相似的Facebook廣告,並調整文案設計,目的是驅使這組受眾在看到新的廣告文案後能採取行動。舉例來說,如果品牌先前已經寄過產品白皮書(產品的指南手冊)給消費者,那麼Facebook廣告中也應該要包含一樣的資訊,再稍微修改一下,使其與Email的訊息內容有所區別,以吸引消費者下載。 若網路商家用戶希望透過每個星期的八折優惠活動來提振業績,則可對目標受眾發送折扣活動廣告,號召消費者把握時機。 下圖為戶外用品品牌Sierra Trading Post,同時透過Email和Facebook發送同一組優惠活動訊息的案例。 在建立Facebook廣告受眾名單時,品牌應該排除已經看過廣告並且採取行動(已購買或下載)的消費者名單。 目標受眾:沒有開啟廣告郵件的Email名單 如果Email訂閱戶根本沒有打開品牌Email的廣告郵件,那就再給他們一點時間吧。過幾天後,品牌可以在Facebook上對這組受眾發出與Email內容一模一樣的廣告訊息,如此一來能確保所有的Email訂閱戶都有確實接收到廣告訊息。 #3 依據購買行為區分廣告受眾 對於以網路為主要通路的品牌而言,在消費者從事購買行為時,主動推薦相關產品,或鼓勵消費者升級成價值較高的商品,都能顯著地提升顧客的終生價值。 亞馬遜網站就將推薦購買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為了將消費者的購買潛力及選擇極大化,亞馬遜網站分分秒秒都對在其網站上購物的消費者推薦可能有興趣的商品,例如類似商品、商品組合系列或消費者曾經購買的物件。亞馬遜網站的目的很明確:讓消費者一次買下多種相關商品。 亞馬遜網站無時無刻不推薦各種相關商品 品牌應善用Facebook的輪播廣告功能,同時宣傳多種商品。這些商品最好和消費者已經購買的物件有關聯,或必須能夠增加消費者購物的價值。比方說,如果消費者購買了寵物零嘴,那品牌就以輪播廣告的形式向消費者推薦寵物食品或寵物玩具。 區分消費者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購買物件種類、購買量、消費時間及購買頻率。品牌應根據自己所在的市場性質及行銷目標,找出最適合的分類方法區分廣告受眾,再以輪播廣告的方式,向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推薦可能有興趣或值得購買的商品。 #4 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廣告受眾 在品牌的Email名單中,是否有些消費者已經默默地銷聲匿跡了呢?通常消費者會淡出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沒有在Email廣告裡看見令人滿意的折扣或產品。千萬不要放棄希望,趕快設計一個超讚的Facebook廣告,把消費者招喚回來吧! 為了挽回失落的乘客,美國西南航空就針對丹佛的乘客們祭出獨家優惠。 西南航空利用Facebook廣告提醒丹佛市久未搭乘的旅客們趕快把握機票優惠 當然,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會一直樂意收到Email廣告。但品牌應該設法重新點燃消費者的興趣,並讓消費者維持在品牌市場之中。 請記得,把握原有顧客遠比開發新客戶更有效,所花費的成本也比較少。因此品牌應該多花心思,替漸漸疏遠的消費者規劃專屬優惠、折扣活動、延長試用期或發放免費贈品等等,大約每二至三個月發送一次廣告,以挽回消費者的心。 #5 把握類似廣告受眾 透過Facebook的「類似廣告受眾」功能,品牌可以將顧客資訊發揮到極致,找出和既有顧客群具有相同特徵的用戶。 現在就立刻把既有的Email名單匯入Facebook,並建立一份類似廣告受眾名單吧。 在匯入名單之前,品牌應先思考廣告目的為何,再根據消費者的年齡、性別或購買商品等項目,適切地分類Email名單裡的用戶,以建立最有效的廣告受眾名單。 自訂廣告受眾範例 將這份廣告受眾名單匯入Facebook,Facebook會幫品牌找出相似度最高的類似廣告受眾,也就是品牌的潛在消費者。上圖範例顯示,以一份八萬多人的Email名單當作來源廣告受眾,經過Facebook演算之後所產生的類似廣告受眾可達兩百多萬用戶。 類似廣告受眾的規模遠大於來源廣告受眾 雖然建立新客戶的成本遠比維持原有客戶來的昂貴,但Facebook的類似廣告受眾功能目的就在幫助商家用戶用最少的成本找出最多的潛在客戶。 總結 Facebook的「自訂廣告受眾」是一份多功能的行銷工具,讓品牌可以從Facebook平台上對既有客戶投放廣告、區分受眾名單、對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播送專屬廣告、推廣及提升銷售量、找回疏遠的顧客,還可以找出潛在消費者。 品牌若能善用Facebook的廣告功能,不僅能提升品牌能見度,還能加深與顧客之間的連結,並且為品牌與顧客雙方創造雙贏的局面。 文章網址

原文網址: 動腦新聞 http://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utm_source=newslett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60629&ID=43404&sort=#XVE49VkT


goo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靠著《武媚娘》創下線上收視傳奇,讓LiTV奠定台灣線上影視龍頭地位,而Netflix將於新年度大軍壓境,已準備10年的錢大衛,有信心可以打贏這場仗,而站穩台灣市場後,LiTV希望憑藉優質的台灣影視內容走出台灣,進軍國際市場。

本土龍頭 力抗美商入侵

文章標籤

goo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任何的行銷動作不應該從工具出發,也不能從創意著手,而是要先找出行銷機會或問題,然後形成策略及行銷方向,接著才去找適合的平台,最後配合平台產出內容。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文/溫慕垚)筆者近年來一直在注意的傢俱傢飾品牌 IKEA 近期又有新作品,這回不談銷售的產品,只談「炒飯」,透過如何用炒飯來「慶生」和「野餐」,與過去一兩年 IKEA 的品牌形象轉型方向相較,似乎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用生活型態(Lifestyle)來跟消費者溝通新品上市的訊息。

文章標籤

goo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位化的內容,可由業者製作也可以由使用者自行產出,但兩者之間是可以取得雙向平衡且互惠。 

 

(Brain 2015-11-02)數位的時代,智慧型行動裝置已是必備的工具之一。
 
資策會 FIND 組長鄭仁富就曾表示,消費者習慣透過智慧型行動裝置上網,使用 APP 或和朋友利用通訊軟體互動,甚至已直接透過智慧型行動裝置進行購物活動。
 
換言之,行動的消費與生活型態正在形成。再者,電視佔據了居家一半的生活,第二螢幕的使用,讓各種內容與服務透過主螢幕與第二螢幕互動,此模式幾乎完整的涵蓋了消費者的數位居家生活。
 

 
又根據 Deloitte 公司在 State of the Media Democracy 報告指出,人們觀賞影音內容的裝置越來越多元,使人們觀賞的「電視」內容增量,而不是取代現有的電視。
 
更進一步表示,使用智慧型行動裝置往往是重度媒體用戶,又以串流和下載內容為最大宗。因此,這意味著電視業者可以藉此跳出被動觀賞,利用其他管道與觀眾互動,這對廣告商和電視內容商是很大的商機。
 
因此 Evolumedia 機構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在節目內容置入社群媒體元素,引導使用者利用第二螢幕取得節目額外內容或優惠活動。
 
而研究結果發現,有33%的觀眾,會利用智慧型行動裝置參與該節目在社群媒體發起的相關活動,其中20%的觀眾喜歡按”讚”與節目互動;有18%的觀眾造訪活動網頁;11%的觀眾掃描 QR code 取得資訊;7%的觀眾用 Twitter 標記;5%用 Shazam 應用程式參與。
 
當然,從上面數據來看,僅有3成 的觀眾願意利用第二螢幕參與節目額外的互動,Courtois 與 D’heer 學者們研究也佐證,社群媒體的使用者,樂於加入節目或名人建立的粉絲團,但對於利用第二螢幕與節目互動只有些許的感興趣。
 
使用者寧可在社群媒體上交流資訊,也不常利用節目為第二螢幕專屬設計的 APP 來互動,原因在於:(一)使用者 不認為需要有這麼多經驗在於觀賞節目同時;(二)一半以上的使用者根本不知道有此APP存在。
 
換句話說,雖然第二螢幕專屬設計的 APP 提供的內容多於能只 能在社群媒體上交流意見來的豐富,但使用者對於這樣的嘗試只有年輕族群願意參與,年齡稍長的族群興趣缺缺。


 
數位化的內容,可由業者製作也可以由使用者自行產出,但兩者之間是可以取得雙向平衡且互惠。
 
在傳統媒體(如電視)的節目內容,可依照本身節目內容性質適度 的放入互動之內容,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達到串媒的效果,就如利用第二螢幕意見表達、線上投票或參與現場實況的即時互動效果,都有助於增加節目的體驗及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節目或廣告內容本身的客群對於是否會參與節目或廣告額外之內容有很大的差異。
 
有些人平時就是網路的重度使用者且喜歡利用社群媒體分享、 發表意見的,是非常喜歡節目或廣告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不再是被動的觀賞,而是能利用第二螢幕一同參與。
 
有趣的是,這些人難免會在第二螢幕上過於專注而目光 早已不再原本所觀賞的節目上。
 
*本文轉自三立新媒體研發中心 SET Innovation Center。為運用各種調查研究方法,結合創意發想與實務驗證,試圖在數位匯流的時代中尋找一條傳統媒體轉型的道路。

文章標籤

goo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Burberry、Target、Audi等長青品牌和不同社群平台的合作案例,看見長青品牌也能時時保持年輕。不同社群平台操作上,又有哪些值得品牌經營者注意? 

 

(2015年11月號475期動腦雜誌)就人的生命旅程來說,70、80歲到100歲不但垂垂老矣、缺乏活力,也無法跟上時代腳步;但卻有些80、90歲的老品牌,依然能熱情洋溢、活力無窮,人與品牌之間的最大差異有哪些?

在這個行動及社群的新時代,除了Facebook外,許多民眾開始接觸LINE、Instagram、Snapchat等社群平台。當Facebook不再是唯一的社群平台時,行銷人員應該積極研究各個社群平台的差異,針對該平台的特性,推出讓人想分享的內容。

這次《動腦》特別精選創立於1856年的英國時尚品牌Burberry、創立於1902年的美國零售通路品牌Target,和創立於1909年的德國汽車品牌Audi等長青品牌,如何與時俱進,和LINE、Instagram、Twitter等不同社群平台合作,其中有哪些精彩之處,台灣品牌經營者又能從中學習哪些寶貴經驗?
 
Burberry
用LINE、Snapchat 開啟另類的時裝秀


LINE作為台灣民眾最常使用的通訊軟體之一,許多企業看重民眾在LINE上的黏著度,積極推出各式可愛、具話題性的貼圖,吸引民眾下載;但品牌經營者除了一窩蜂地推出LINE貼圖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在LINE上,與消費者進一步互動?

年初,英國時尚品牌Burberry宣布和LINE合作,日本民眾只要透過Burberry的官方LINE帳號,就可以在行動裝置上,同步觀看2015倫敦時尚秀的Burberry Prosum秋冬女裝發表,這對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日本民眾來說,不用遠赴英國,也能快速掌握最新的流行趨勢。

根據統計,目前Burberry在日本共有16間分店,及數百萬名粉絲,而LINE全球共有約1.81億名活躍用戶,在LINE線上直播Burberry時裝秀,能加深民眾對品牌的好感度。Burberry也利用LINE的通訊軟體功能,讓網友在平台上,與好友分享看展心得,提升品牌在社群媒體的曝光度,增加新品銷售的機會。

此外,Burberry和LINE也在日本推出一款限定版貼圖,讓LINE的人氣角色兔兔和熊大,穿上Burberry的經典格紋風衣和圍巾,喜愛Burberry的粉絲就可以下載貼圖收藏。

對於Burberry和LINE的合作,美國行動行銷代理商M&C Saatchi Mobile商業企劃主管Mike Sim表示,LINE是日本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主要的溝通管道,Burberry可藉由這次的活動,了解日本民眾的需求,進而在接下來的行銷活動中,滿足他們。

Mike Sim也指出,如果這次在日本的合作計畫有達成目標,Burberry後續就可以利用類似LINE的溝通平台,運用相同的行銷策略,探索其他新興市場。

正如Mike Sim所說,Burberry在九月下旬的倫敦時尚週,和社群平台Snapchat合作,為新品發表暖場。從9月20日英國夏季時間晚間7點起,在Burberry的Snapchat官方粉絲頁上,可以搶先看到Burberry 2016春夏新裝的系列照片和影片。

但在24小時後,這些照片和影片就會在Snapchat上消失;不過在消失的同一時間,開始了Burberry在倫敦肯辛頓花園(Kensington Gardens)的時尚秀,正式曝光完整的系列作品,成功把粉絲的目光從線上拉回線下。
 

兔兔和熊大也穿上Burberry?






  
Target
用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 找出你的夢幻房間

 
對台灣某些學生來說,考上大學之後,不論是外宿還是住學校宿舍,都是他們第一次離家住在外面,有些人選擇用照片裝飾房間;也有人選擇在房間內,擺上五顏六色的裝飾品,讓房間看起來繽紛有朝氣;卻也有人不知該如何佈置自己的房間,左思右想,卻拼不出自己理想的房間。

看見現在學生對智慧手機、社群媒體的高使用率,美國零售通路品牌Target,決定和設計公司Umbra、募資平台Betterific合作,設立一個「Made For U College Styler」活動網頁,結合學生曾在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的貼文內容,以及透過一些有趣的小問題找尋蛛絲馬跡,拼湊出該學生的理想宿舍,並協助他們打造屬於自己的房間。

網友們進入「Made For U College Styler」網站後,Target會先詢問是否要串聯社群平台,如果選擇要串聯,網站的後台系統就會從網友曾經在Facebook按過的讚、在Pinterest的貼圖,或Instagram照片的色調,從Target 400多件商品中,組合出一間網友可能會喜歡的房間。

不過,如果網友不串連社群平台,Target也可以從預設的5題選擇題中,如在哪裡感覺最舒適、什麼顏色最能代表你、最喜歡的音樂類型等題目,猜出網友可能是什麼個性的人,再去推測這樣個性的人,會需要什麼樣子的宿舍。

Target也會利用網友回答的5道選擇題,推薦可能會用上的單品,及網友喜愛顏色的床罩,而每一件商品底下都有一個愛心符號,只要按下愛心,就可以儲存在自己喜愛的商品清單內。這份商品清單也會連結到Target自建的購物平台,讓網友在遊戲過後,可以立刻把商品帶回家。

當然,在大學宿舍裡,幾乎都會有幾個室友同住一起,與你分享生活點滴。所以在遊戲結束後,只要填寫好友的名字和E-mail,就可以邀請朋友一起玩這個遊戲,讓傳播效益持續擴大。
 





 
Audi
用Twitter打破女性不會開車的迷思

 
談到大家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其中一個就是「女性不會開車」。

每每在路上看見有人交通違規、發生擦撞,或行車糾紛,男性們第一直覺就是,駕駛一定是女性,男生才不會這樣開車,如此性別歧視的言論,時常引起女性朋友的不滿。對此,Audi愛爾蘭決定在官方Twitter上,對這項刻板印象提出反擊。

Audi愛爾蘭在Twitter上,貼出一系列誇張的車禍現場照片,有車子卡在兩棵樹中間、開車開進海裡,或是女性緊張兮兮地開車,以及女性開車時,副駕駛座的男性友人近乎崩潰的情況。每一則貼文都直指,女性慘不忍睹的開車技術,並在底下都附上標籤「#womendrivers」,以及一個網站連結。

在網友以為點進連結後,會看到更多女性開車,曾發生過的有趣情形時,卻發現網站裡的內容,是幾位曾在科技、科學、運動、商業等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女性報導,而過去這些領域,都是男性認為優於女性的職業範疇。

例如,介紹歷史上44位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彰顯女性在各個領域的專業表現;或是曾打敗眾多男性賽車手,拿下1985年Pikes Peak國際登山拉力賽冠軍的法國女賽車手Michèle Mouton故事;以及現在女性在Facebook、Yahoo!等企業的優異表現,將會帶領未來科技走向不同的發展。

在網友看完這些文章之後,就了解Audi在Twitter的發言和照片,並沒有貶低女性的意味;反而是想藉由「女性比較不會開車」這個刻板印象教育網友,會不會開車跟性別一點關係也沒有,大家不要被自己陳腐的觀念所蒙蔽了。





文章標籤

goo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0-20)【e-mail行銷】《紐約時報》要讓數位收入翻倍,矛盾戰略凸顯其兩難處境點出了紐約時報的付費牆策略在未來可能會面臨到的困境:開放新聞內容可能會導致付費用戶的流失。
 
 

(Brain 2015-10-20)【e-mail行銷】2014 年的 Innovation Report 顯示,紐時的官網流量相較前兩年內減少了50%,面臨嚴重衰退的紐約時報從此走上了改革之路。而目前,紐約時報的付費牆已經累積了超過 100 萬人的付費訂閱者。
 
《紐約時報》要讓數位收入翻倍,矛盾戰略凸顯其兩難處境點出了紐約時報的付費牆策略在未來可能會面臨到的困境:開放新聞內容可能會導致付費用戶的流失。
 
然而,紐約時報的改革是否真的如此不堪一擊?這裡將以電子報的觀點切入,來探討紐約時報在電子報上做了什麼改變。

電子報對於出版業的定位

對於一般的線上媒體來說,利用電子報將一週新聞整合並寄至訂閱者信箱是一件常規性的工作。然而,對紐約時報來說,電子報已經不單純的只是濃縮新聞頭條的傳遞工具,某種程度上已經取代訂閱者的入口網站,而變成新的個人首頁。

能滿足所有人的新聞、電子報內容並不存在,而訂閱者可以從這些電子報中找出與他們最相關、最符合需求的新聞訂閱。

與其他人不同的是,紐約時報將電子報做為主要產品的一部分,來達到訂閱者所期待的個人化,而非單純的一個附屬品或導流工具。因此,讀者不再需要主動搜尋內容,他們會收到分類好的新聞內容。

相較於大部分媒體和線上新聞以一份電子報來寄送精華內容,紐約時報提供了超過 30 種電子報,來滿足讀者的需求。

個人化、內容創新

這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改變,重新塑造了紐約時報的價值:理解什麼才是使用者想要的內容,而非單向的內容提供者。透過讀者的屬性,包括興趣、生活模式來區隔內容,可以讓讀者能夠收到更相關的內容,而紐約時報則從資訊提供者轉變為資訊整合者。

除了以訂閱者屬性來對文章來進行分類外,紐時也做出了許多嘗試,包括我們在看什麼 (What we’re reading)、和 Nicholas Kristof 的個人電子報。

“What We’re Reading”是將紐時編輯、記者所閱讀的非紐時文章整合起來,也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在內容上的改變。

Nicholas Kristof 則是一位專欄作家,除了他的專欄文章外,訂閱者可以在他的電子報中收到他的獨家評論。Kristof 的電子報在六個月內吸引了超過 5 萬個訂閱。

驗證假設,謹慎執行

紐約時報如何產出這麼多種不同的電子報?

設定內容主題


編輯和開發人員需要確定訂閱者真的某種內容,他們會在幾個星期中透過註冊頁面、社群貼文、付費廣告來驗證這件事。

頻率

除了一些特定的電子報(突發新聞)會一星期寄出多次以外,大部分的電子報都是以少於一星期一次的頻率基準開始進行。

成果

在提高電子報的數量之後,紐約時報看到了驚人的效果。訂閱者的數字相較六個月前提高了 14%,這些訂閱者看的新聞是非訂閱者的二倍。每星期寄出的電子報總開信率達到 50%。

一些特殊的電子報,像是 “Motherlode”、“Booming”、 “T Magazine” 的開信率甚至超過了 70%。

我們都知道,當熱度降低時,開信率會有所修正。但是這樣的高開信率也意謂著紐約時報在某種程度上抓到了改革的方向。

如何在擁擠的信箱脫穎而出

根據 Radicati Group的調查,2015 年每個電子郵件帳號每天會收到 88 信。而到 2018 時,可能會達到 97 封(註)。相信當媒體都開始採用相同的策略的時候,信箱爭奪戰會越來越激烈。

如何在信箱中取得訂閱者的青睞?成效檢視會是一個關鍵,透過數據分析,紐約時報可以隨時了解什麼需要被改進,而什麼作法可以獲得更好的效益。

他們測試了包括主旨、圖片大小等元素,持續的進行 A/B 測試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持續改變的消費者行為。例如:出版商已經發現,如果要在手機上有獲得高開信率,主旨最好小於 30 個字元。

紐約時報的產品總監 Alahydoian 表示:「最近幾年,隨著電子報越來越重要,我們開始投資更多在基礎建設上,並能更有效率的測試電子報,而我認為我們處在正確的方向上」。

此外,紐約時報也提供了讓訂閱者依照關鍵字、主題檢索、股票名稱,甚至是特定記者的新聞來接收提醒。如此重視電子報的理由非常明確,訂閱者能夠因此收到更精確的內容,並即時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

Alahydoian 表示:「我們正試著找出電子報如何在訂閱者不在我們的網站上時更融入他們,並針對即時新聞和有趣的新聞更全面性的與讀者溝通…我們試著把這件事一次做好。」

Instant Article 會殺死付費牆嗎?

回到一開始說的,紐約時報將部分新聞同步到 Facebook 新聞牆、Twitter 上,對紐約時報的衝擊會是什麼?

如上所說的,”個人化”的新聞是目前紐約時報付費牆取得成功的突破口,這一點會因為在 Facebook、Twitter 上同步一部分新聞而產生衰退嗎?

這就要看 Facebok、Google 的 Instant Article 的功能是否重視個人化,和他們會做到什麼程度了。

註:每個機構所做出來的報告都會因為其立場、資料來源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處引用僅為了強調收件匣的擁擠與電子郵件數量成長的趨勢。
 
(本文轉載自電子豹:紐約時報的的開信率高達70%,改革成功還是曇花一現?

 

文章標籤

goo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廣告行銷真被錯誤認知為是種騙術,那麼從業人員可能起碼要理解,這騙術勢必得高度進化,否則只騙得到自己的騙子,跟不辣的辣妹一樣,其實是種悲傷的存在。 

《亨利說:殺人比撒》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文/盧建彰)亨利說:殺人比撒謊容易

文章標籤

goo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uTube公布2015年第一季最成功廣告影片排行榜,哪些廣告特別受到喜愛?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Brain.com 2015-04-22)根據Google統計,相較於2014年第一季,2015年人們在YouTube上觀看廣告影片次數增加120%,廣告主在 YouTube上投放廣告的量也成長40%。從數字中可以看出,對品牌來說,YouTube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行銷管道。

文章標籤

goo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友態度很激烈,品牌應該要怎麼做?網路上的影片,一定輕薄短小?2015年的影音行銷,還有哪些要點該注意? 

 

(2015-02-09)在上一篇《2015影音行銷:YouTube的四大建議(上)》中,談到品牌在做影音行銷時,要更注意Story Telling到Story Asking的轉變,以及以出版者自居的態度,持續出產品牌內容,和民眾有創意互動。

但,當網友對於網路上的品牌內容,反應激烈時,品牌為什麼不應該因此退卻?另外,製作影音創意時,有沒有黃金秒數的限制?

3. 網路上有正反兩面的地方,品牌在網路上碰到酸民的話怎麼辦?
黃寶萱認為;「做什麼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的評價,但是如果你堅定你的信念」品牌要思考的是,做這件事情的核心理念是什麼,想要宣傳的價值是什麼,過程中是不是對的、好的、善的事情。即使真的出錯,網路的好處就是你能夠立即回應、道歉、認錯、修改。


鄉民的其實是傾向鼓勵誠懇道歉、回應的,因此品牌越害怕出錯,越容易故步自封,有時候品牌勇敢認錯與回應,反而得到更大的掌聲。



有觀眾反應衛生棉廣告騙人,英國衛生棉品牌Bodyform就做了一支網路影片很誠懇地回應這件事情,獲得廣大迴響與肯定。當消費者認為你在乎外面發生什麼事,這對品牌來說就是加分,多做這種嘗試,會得到正面的肯定跟進步。

4. 影片有黃金秒數嗎?
黃寶萱認為:「如果先看秒數再決定故事的話,網路影片就只是另一種電視平台,從60秒變成2分鐘而已,這不是網路族的收視習慣。」


YouTube台灣合作夥伴經理陳韋博以執行多次專案的經驗建議:「沒有絕對的秒數,但是前面有個黃金15秒。」

因為現在內容是海量,需要透過非常明顯的標題、有趣的圖片吸引觀眾點進來看,並且要在5秒、10秒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也許你要發布的是很長的微電影,但還是可以把片花、好玩的東西放在前面,告訴觀眾這部影片是你可以期待的,讓他們大概知道你要講什麼,重點就是先把觀眾吸引進來。



左起Google資深行銷經理黃寶萱、YouTube台灣合作夥伴經理陳韋博,分享2015年影音行銷的趨勢及作法(Brain.com攝影)

文章標籤

goo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